首頁 / 唐代 / 柳宗元 / 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
拼

《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

柳宗元 〔唐代〕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

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

桂嶺瘴來雲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

欲知此後相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

复制

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 - 賞析

  詩的一、三、四聯着重表現的是兄弟之間的骨肉情誼。首聯寫在送兄弟到越江邊時,雙雙落淚,依依不捨。起勢迅拔奇突,悲情無限,有極大的感染力。在二弟宗直暴病身亡之後,大弟宗一又要北適湘鄂之地安家,作者經不起這樣大的打擊,故曰「殘魂」且已「零落」,神情「黯然」卻又加「倍」,其中自有貶謫之苦,孤寂之意。此刻兄弟泣別,雙雙垂淚,雖為人之常情,卻另有深意:詩人在極度艱苦惡劣的環境中生活,需要親情友情支撐他那即將崩潰的精神世界,然而貶謫以來,親人相繼棄世,此時宗一又要北去,詩人更覺形單影隻,愁苦無依。這兩句詩既是鋪敘,又是情語,充分表現出詩人苦澀的心境和兄弟之間的骨肉情誼。

  第三聯是景語,也是情語,是用比興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對照。「桂嶺瘴來雲似墨」,寫柳州地區山林瘴氣瀰漫,天空烏雲密布,象徵自己處境險惡。「洞庭春盡水如天」,遙想行人所去之地,春盡洞庭,水闊天長,預示宗一有一個美好的前程。一抑一揚,蘊愁其中:由於桂嶺洞庭,一南一北,山川阻隔,以後兄弟相見恐怕就非常不易了。因而在這稍見亮色的描述中先籠罩了一層哀愁,十分巧妙地為尾聯的表情達意伏下一筆。

  詩的最後一聯說,自己處境不好,兄弟又遠在他方,今後只能寄以相思之夢,在夢中經常夢見「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一帶的煙樹。「煙」字頗能傳出夢境之神。詩人說此後的「相思夢」在「郢樹煙」,情誼深切,意境迷離,具有濃郁的詩味。古往今來,這「郢樹煙」似的幻象使失意的遷客騷人趨之若鶩,常願眠而不醒;但又讓所有的失意者無一例外地大失所望。這「煙」字確實狀出了夢境相思的迷離惝惚之態,顯得情深意濃,十分真切感人。

  這首詩所抒發的並不單純是兄弟之間的骨肉之情,同時還抒發了詩人因參加「永貞革新」而被貶竄南荒的憤懣愁苦之情。詩的第二聯,正是集中地表現他長期鬱結於心的憤懣與愁苦。從字面上看,「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報荒十二年」,似乎只是對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觀實寫,因為他被貶謫的地區離京城確有五、六千里,時間確有十二年之久。實際上,在「萬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這些詞語裡,就已經包藏着詩人的抑鬱不平之氣,怨憤悽厲之情,只不過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跡,讓人「思而得之」罷了。柳宗元被貶的十二年,死的機會確實不少,在永州就曾四次遭火災,差一點被燒死。詩人用「萬死」這樣的誇張詞語,無非是要渲染自己的處境,表明他一心為國,卻被長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蠻荒」之地,這是非常不公平、非常令人憤慨的。這兩句,有對往事的回顧,也有無可奈何的悲吟,字字有血淚,句句蘊悲戚。

  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別離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柳宗元的這首詩既敘「別離」之意,又抒「遷謫」之情。兩種情意上下貫通,和諧自然地熔於一爐,確是一首難得的抒情佳作。

  此詩作於元和十一年(816)春夏之交。韓醇《詁訓柳集》卷四十二:「『萬死投荒十二年』,自永貞元年(805)乙酉至元和十一年(816)丙申也。詩是年春作。」柳宗元再貶柳州時,他的從弟柳宗直和柳宗一也隨同前往。宗直到柳州後不久就因病去世,年僅二十三歲,柳宗元傷悼不已,為其撰《志從父弟宗直殯》。親人中,除了從弟宗直,老母盧氏、愛妻楊氏、嬌女和娘等都相繼棄世。柳宗一住了一段時間,約半年以後又要離開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縣)去,柳宗元寫了這首詩送別。詩人十餘年來充滿坎坷和不平,歷盡艱辛和磨難,驚魂零落。親人離散,同來的兩從弟一死一別,讓他不禁甚感悽然。

柳宗元

作者: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傑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後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於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並稱「韓柳」。在中國文化史上,其詩、文成就均極為傑出,可謂一時難分軒輊。 

柳宗元其它诗文

《封建論》

柳宗元 〔唐代〕

天地果無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然則孰為近?曰:有初為近。

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

彼封建者,更古聖王堯、舜、禹、湯、文、武而莫能去之。

蓋非不欲去之也,勢不可也。

勢之來,其生人之初乎?不初,無以有封建。

封建,非聖人意也。

彼其初與萬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無毛羽,莫克自奉自衛。

荀卿有言:「必將假物以為用者也。

」夫假物者必爭,爭而不已,必就其能斷曲直者而聽命焉。

其智而明者,所伏必眾,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後畏,由是君長刑政生焉。

故近者聚而為群,群之分,其爭必大,大而後有兵有德。

又有大者,眾群之長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屬。

於是有諸侯之列,則其爭又有大者焉。

德又大者,諸侯之列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封。

於是有方伯、連帥之類,則其爭又有大者焉。

德又大者,方伯、連帥之類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人,然後天下會於一。

是故有里胥而後有縣大夫,有縣大夫而後有諸侯,有諸侯而後有方伯、連帥,有方伯、連帥而後有天子。

自天子至於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

故封建非聖人意也,勢也。

夫堯、舜、禹、湯之事遠矣,及有周而甚詳。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後。

布履星羅,四周於天下,輪運而輻集;合為朝覲會同,離為守臣扞城。

然而降於夷王,害禮傷尊,下堂而迎覲者。

歷於宣王,挾中興復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魯侯之嗣。

陵夷迄於幽、厲,王室東徙,而自列為諸侯。

厥後問鼎之輕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誅萇弘者有之,天下乖戾,無君君之心。

余以為周之喪久矣,徒建空名於公侯之上耳。

得非諸侯之盛強,末大不掉之咎歟?遂判為十二,合為七國,威分於陪臣之邦,國殄於後封之秦,則周之敗端,其在乎此矣。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而為之守宰,據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攝製四海,運於掌握之內,此其所以為得也。

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負鋤梃謫戍之徒,圜視而合從,大呼而成群,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人怨於下而吏畏於上,天下相合,殺守劫令而並起。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漢有天下,矯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內而立宗子,封功臣。

數年之間,奔命扶傷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遲不救者三代。

後乃謀臣獻畫,而離削自守矣。

然而封建之始,郡國居半,時則有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繼漢而帝者,雖百代可知也。

唐興,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為宜也。

然猶桀猾時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於州而在於兵,時則有叛將而無叛州。

州縣之設,固不可革也。

或者曰:「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適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

守宰者,苟其心,思遷其秩而已,何能理乎?」余又非之。

周之事跡,斷可見矣:列侯驕盈,黷貨事戎,大凡亂國多,理國寡,侯伯不得變其政,天子不得變其君,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

失在於制,不在於政,周事然也。

秦之事跡,亦斷可見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

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

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

酷刑苦役,而萬人側目。

失在於政,不在於制,秦事然也。

漢興,天子之政行於郡,不行於國,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

侯王雖亂,不可變也,國人雖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後掩捕而遷之,勒兵而夷之耳。

大逆未彰,奸利浚財,怙勢作威,大刻於民者,無如之何,及夫郡邑,可謂理且安矣。

何以言之?且漢知孟舒于田叔,得魏尚於馮唐,聞黃霸之明審,睹汲黯之簡靖,拜之可也,復其位可也,臥而委之以輯一方可也。

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賞。

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

設使漢室盡城邑而侯王之,縱令其亂人,戚之而已。

孟舒、魏尚之術莫得而施,黃霸、汲黯之化莫得而行;明譴而導之,拜受而退已違矣;下令而削之,締交合從之謀周於同列,則相顧裂眥,勃然而起;幸而不起,則削其半,削其半,民猶瘁矣,曷若舉而移之以全其人乎?漢事然也。

今國家盡制郡邑,連置守宰,其不可變也固矣。

善制兵,謹擇守,則理平矣。

或者又曰:「夏、商、周、漢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尤非所謂知理者也。

魏之承漢也,封爵猶建;晉之承魏也,因循不革;而二姓陵替,不聞延祚。

今矯而變之,垂二百祀,大業彌固,何繫於諸侯哉?或者又以為:「殷、周,聖王也,而不革其制,固不當複議也。

」是大不然。

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

蓋以諸侯歸殷者三千焉,資以黜夏,湯不得而廢;歸周者八百焉,資以勝殷,武王不得而易。

徇之以為安,仍之以為俗,湯、武之所不得已也。

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於己也,私其衛於子孫也。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盡臣畜於我也。

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

使賢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後可以理安。

今夫封建者,繼世而理;繼世而理者,上果賢乎,下果不肖乎?則生人之理亂未可知也。

將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視聽,則又有世大夫世食祿邑,以盡其封略,聖賢生於其時,亦無以立於天下,封建者為之也。

豈聖人之制使至於是乎?吾固曰:「非聖人之意也,勢也。

」。

复制

《唐鐃歌鼓吹曲十二篇。梁之餘保荊衡巴巫…為苞枿第六》

柳宗元 〔唐代〕

苞枿ba矣,惟恨之蟠。

彌巴蔽荊,負南極以安。

曰我舊梁氏,緝綏艱難。

江漢之阻,都邑固以完。

聖人作,神武用。

有臣勇智,奮不以眾。

投跡死地,謀猷縱。

化敵為家,慮則中。

浩浩海裔,不威而同。

系縲降王。

定厥功。

澶漫萬里,宣唐風。

蠻夷九譯,咸來從。

凱旋金奏,象形容。

震赫萬國,罔不龔。

复制

《種白蘘荷》

柳宗元 〔唐代〕

皿蟲化為癘,夷俗多所神。

銜猜每腊毒,謀富不為仁。

蔬果自遠至,杯酒盈肆陳。

言甘中必苦,何用知其真?華潔事外飾,尤病中州人。

錢刀恐賈害,飢至益逡巡。

竄伏常戰慄,懷故逾悲辛。

庶氏有嘉草,攻襘事久泯。

炎帝垂靈編,言此殊足珍。

崎驅乃有得,托以全余身。

紛敷碧樹陰,眄睞心所親。

《韋使君黃溪祈雨見召從行至祠下口號》

柳宗元 〔唐代〕

驕陽愆歲事,良牧念菑畲。

列騎低殘月,鳴茄度碧虛。

稍窮樵客路,遙駐野人居。

谷口寒流淨,叢祠古木疏。

焚香秋霧濕,奠玉曉光初。

肸蠁巫言報,精誠禮物余。

惠風仍偃草,靈雨會隨車。

俟罪非真吏,翻慚奉簡書。

《飲酒》

柳宗元 〔唐代〕

今夕少愉樂,起坐開清尊。

舉觴酹先酒,為我驅憂煩。

須臾心自殊,頓覺天地暄。

連山變幽晦,綠水函晏溫。

藹藹南郭門,樹木一何繁。

清陰可自庇,竟夕聞佳言。

盡醉無復辭,偃臥有芳蓀。

彼哉晉楚富,此道未必存。

《黔之驢》

柳宗元 〔唐代〕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

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

稍近,益狎,盪倚沖冒。

驢不勝怒,蹄之。

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㘚,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

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

今若是焉,悲夫!。

《桐葉封弟辨》

柳宗元 〔唐代〕

古之傳者有言:成王以桐葉與小弱弟戲,曰:「以封汝。

」周公入賀。

王曰:「戲也。

」周公曰:「天子不可戲。

」乃封小弱弟於唐。

吾意不然。

王之弟當封邪,周公宜以時言於王,不待其戲而賀以成之也。

不當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戲,以地以人與小弱者為之主,其得為聖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從而成之邪?設有不幸,王以桐葉戲婦寺,亦將舉而從之乎?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

設未得其當,雖十易之不為病;要於其當,不可使易也,而況以其戲乎!若戲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過也。

吾意周公輔成王,宜以道,從容優樂,要歸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為之辭。

又不當束縛之,馳驟之,使若牛馬然,急則敗矣。

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況號為君臣者邪!是直小丈夫缺缺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

或曰:封唐叔,史佚成之。

《南澗中題》

柳宗元 〔唐代〕

秋氣集南澗,獨游亭午時。

迴風一蕭瑟,林影久參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羈禽響幽谷,寒藻舞淪漪。

去國魂已遠,懷人淚空垂。

孤生易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誰為後來者,當與此心期。

《小石城山記》

柳宗元 〔唐代〕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

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

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

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

及是,愈以為誠有。

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

神者儻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

」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渾鴻臚宅聞歌效白紵》

柳宗元 〔唐代〕

翠帷雙卷出傾城,龍劍破匣霜月明。朱唇掩抑悄無聲,

金簧玉磬宮中生。下沉秋火激太清,天高地迥凝日晶,

羽觴蕩漾何事傾。

复制

《春風無限瀟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柳宗元 〔唐代〕

破額山前碧玉流,騷人遙駐木蘭舟。

春風無限瀟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复制

《樂府雜曲。鼓吹鐃歌。苞枿》

柳宗元 〔唐代〕

苞枿ba矣,惟根之蟠。彌巴蔽荊,負南極以安。

曰我舊梁氏,輯綏艱難。江漢之阻,都邑固以完。

聖人作,神武用,有臣勇智,奮不以眾。投跡死地,

謀猷縱。化敵為家,慮則中。浩浩海裔,不威而同。

系縲降王,定厥功。澶漫萬里,宣唐風。蠻夷九譯,

咸來從。凱旋金奏,象形容。震赫萬國,罔不龔。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