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倚天屠龙记)

/ 詩人(倚天屠龙记) / 小說(倚天屠龙记) / 古籍(倚天屠龙记)

《陌上花乐府,东坡记吴越王妃事也。临安道中感而和之,和其词而反其意,以有寄焉 其一》

钱谦益 〔清代〕

陌上花開正掩靡,茸城草綠雉媒肥。

狂夫不合堂堂去,小婦翻歌緩緩歸。

复制

《赋得玉水记方流》

陈昌言 〔明代〕

明媚如懷玉,奇姿自托幽。

白虹深不見,綠水折空流。

方珏清沙遍,縱橫氣色浮。

類圭才有角,寫月讓成鈎。

久處沉潛貴,希當特達收。

滔滔在何許,揭厲願從游。

复制

《牡丹亭记题词》

汤显祖 〔明代〕

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夢其人即病,病即彌連,至手畫形容傳於世而後死。

死三年矣,復能溟莫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

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必因薦枕而成親,待掛冠而為密者,皆形骸之論也。

傳杜太守事者,仿佛晉武都守李仲文、廣州守馮孝將兒女事。

予稍為更而演之。

至於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漢睢陽王收考談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盡。

自非通人,恆以理相格耳。

第雲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吴山图记》

归有光 〔明代〕

吳、長洲二縣,在郡治所,分境而治。

而郡西諸山,皆在吳縣。

其最高者,穹窿、陽山、鄧尉、西脊、銅井。

而靈岩,吳之故宮在焉,尚有西子之遺蹟。

若虎丘、劍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勝地也。

而太湖汪洋三萬六千頃,七十二峰沉浸其間,則海內之奇觀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為吳縣,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為給事中。

君之為縣,有惠愛,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於其民。

由是好事者繪《吳山圖》以為贈。

夫令之於民,誠重矣。

令誠賢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澤而有榮也;令誠不賢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

君於吳之山川,蓋增重矣。

異時吾民將擇勝於岩巒之間,尸祝於浮屠、老子之宮也,固宜。

而君則亦既去矣,何復惓惓於此山哉?昔蘇子瞻稱韓魏公去黃州四十餘年而思之不忘,至以為《思黃州》詩,子瞻為黃人刻之於石。

然後知賢者於其所至,不獨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於其人也。

君今去縣已三年矣。

一日,與余同在內庭,出示此圖,展玩太息,因命余記之,噫!君之於吾吳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

《望湘人·记归程过半》

陆宏定 〔明代〕

記歸程過半,家住天南,吳煙越岫飄渺,轉眼秋冬,幾回新月,偏向離人燎皎。

急管宵殘,疏鍾夢斷,客衣寒悄。

憶臨岐,淚染湘羅,怕助風霜易老。

是爾翠黛慵描,正懨懨憔悴,向予低道:念此去誰憐,冷暖關山路杳?才攜手教、款語丁寧,眼底征雲繚繞。

悔不剪、春雨蘼蕪,牽惹愁懷多少!。

《观德亭记》

王阳明 〔明代〕

君子之於射也,內志正,外體直,持弓矢審固,而後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觀德。

德也者,得之於其心也,君子之學,求以得之於其心,故君子之於射以存其心也。

是故躁於其心者其動妄,盪於其心者其視浮,歉於其心者其氣餒,忽於其心者其貌惰,傲於其心者其色矜,五者,心之不存也。

不存也者,不學也。

君子之學於射,以存其心也,是故心端則體正,心敬則容肅,心平則氣舒,心專則視審,心通故時而理,心純故讓而恪,心宏故勝而不張、負而不馳,七者備而君子之德成。

君子無所不用其學也,於射見之矣。

故曰:為人君者以為君鵠,為人臣者以為臣鵠,為人父者以為父鵠,為人子者以為子鵠。

射也者,射己之鵠也,鵠也者,心也,各射己之心也,各得其心而已。

故曰:可以觀德矣。

作《觀德亭記》。

《五人墓碑记》

张溥 〔明代〕

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於義而死焉者也。

至於今,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即除逆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於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

嗚呼,亦盛矣哉!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

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況草野之無聞者歟?獨五人之皦皦,何也?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斂貲財以送其行,哭聲震動天地。

緹騎按劍而前,問:「誰為哀者?」眾不能堪,抶而仆之。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毛一鷺,公之逮所由使也;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

中丞匿於溷藩以免。

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曰顏佩韋、楊念如、馬傑、沈揚、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談笑以死。

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

有賢士大夫發五十金,買五人之脰而函之,卒與屍合。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

嗟乎!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於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且矯詔紛出,鈎黨之捕遍於天下,卒以吾郡之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於猝發,待聖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觀之,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而又有剪髮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於朝廷,贈諡褒美,顯榮於身後;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於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無不有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於戶牖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傑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故余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也。

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

《墨池记》

曾巩 〔宋代〕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於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雲也。

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於山水之間;豈其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於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於楹間以揭之。

又告於鞏曰:「願有記」。

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 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严先生祠堂记》

范仲淹 〔宋代〕

先生,漢光武之故人也。

相尚以道。

及帝握《赤符》,乘六龍,得聖人之時,臣妾億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節高之。

既而動星象,歸江湖,得聖人之清。

泥塗軒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禮下之。

在《蠱》之上九,眾方有為,而獨「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

在《屯》之初九,陽德方亨,而能「以貴下賤,大得民也」,光武以之。

蓋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

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豈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於名教也。

仲淹來守是邦,始構堂而奠焉,乃復為其後者四家,以奉祠事。

又從而歌曰∶「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

《袁州州学记》

李觏 〔宋代〕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詔州縣立學。

惟時守令,有哲有愚。

有屈力殫慮,祗順德意;有假官借師,苟具文書。

或連數城,亡誦弦聲。

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三十有二年,范陽祖君無澤知袁州。

始至,進諸生,知學宮闕狀。

大懼人材放失,儒效闊疏,亡以稱上意旨。

通判潁川陳君侁,聞而是之,議以克合。

相舊夫子廟,狹隘不足改為,乃營治之東。

厥土燥剛,厥位面陽,厥材孔良。

殿堂門廡,黝堊丹漆,舉以法。

故生師有舍,庖廩有次。

百爾器備,並手偕作。

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舍菜且有日,盱江李覯諗於眾曰:「惟四代之學,考諸經可見已。

秦以山西鏖六國,欲帝萬世,劉氏一呼,而關門不守,武夫健將,賣降恐後,何耶?詩書之道廢,人惟見利而不聞義焉耳。

孝武乘豐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學術。

俗化之厚,延於靈、獻。

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聞命而釋兵;群雄相視,不敢去臣位,尚數十年。

教道之結人心如此。

今代遭聖神,爾袁得賢君,俾爾由庠序,踐古人之跡。

天下治,則譚禮樂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當仗大節,為臣死忠,為子死孝。

使人有所賴,且有所法。

是睢朝家教學之意。

若其弄筆墨以徼利達而已,豈徒二三子之羞,抑亦為國者之憂。

」此年實至和甲午,夏某月甲子記。

《张益州画像记》

苏洵 〔宋代〕

至和元年秋,蜀人傳言有寇至,邊軍夜呼,野無居人,謠言流聞,京師震驚。

方命擇帥,天子曰:「毋養亂,毋助變。

眾言朋興,朕志自定。

外亂不作,變且中起,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競,惟朕一二大吏。

孰為能處茲文武之間,其命往撫朕師?」乃推曰:張公方平其人。

天子曰:「然。

」公以親辭,不可,遂行。

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歸屯軍,撤守備,使謂郡縣:「寇來在吾,無爾勞苦。

」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慶如他日,遂以無事。

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於淨眾寺,公不能禁。

眉陽蘇洵言於眾曰:「未亂,易治也;既亂,易治也;有亂之萌,無亂之形,是謂將亂,將亂難治,不可以有亂急,亦不可以無亂弛。

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欹,未墜於地。

惟爾張公,安坐於其旁,顏色不變,徐起而正之。

既正,油然而退,無矜容。

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爾張公。

爾繄以生,惟爾父母。

且公嘗為我言『民無常性,惟上所待。

人皆曰蜀人多變,於是待之以待盜賊之意,而繩之以繩盜賊之法。

重足屏息之民,而以斧令。

於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賴之身,而棄之於盜賊,故每每大亂。

夫約之以禮,驅之以法,惟蜀人為易。

至於急之而生變,雖齊、魯亦然。

吾以齊、魯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齊、魯之人待其身。

若夫肆意於法律之外,以威劫齊民,吾不忍為也。

』嗚呼!愛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見也。

」皆再拜稽首曰:「然。

」蘇洵又曰:「公之恩在爾心,爾死在爾子孫,其功業在史官,無以像為也。

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則何事於斯?雖然,於我心有不釋焉。

今夫平居聞一善,必問其人之姓名與其鄉里之所在,以至於其長短大小美惡之狀,甚者或詰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見其為人。

而史官亦書之於其傳,意使天下之人,思之於心,則存之於目;存之於目,故其思之於心也固。

由此觀之,像亦不為無助。

」蘇洵無以詰,遂為之記。

公,南京人,為人慷慨有大節,以度量雄天下。

天下有大事,公可屬。

系之以詩曰:天子在祚,歲在甲午。

西人傳言,有寇在垣。

庭有武臣,謀夫如雲。

天子曰嘻,命我張公。

公來自東,旗纛舒舒。

西人聚觀,於巷於塗。

謂公暨暨,公來于于。

公謂西人「安爾室家,無敢或訛。

訛言不祥,往即爾常。

春而條桑,秋爾滌場。

」西人稽首,公我父兄。

公在西囿,草木駢駢。

公宴其僚,伐鼓淵淵。

西人來觀,祝公萬年。

有女娟娟,閨闥閒閒。

有童哇哇,亦既能言。

昔公未來,期汝棄捐。

禾麻芃芃,倉庾崇崇。

嗟我婦子,樂此歲豐。

公在朝廷,天子股肱。

天子曰歸,公敢不承?作堂嚴嚴,有廡有庭。

公像在中,朝服冠纓。

西人相告,無敢逸荒。

公歸京師,公像在堂。

《义田记》

钱公辅 〔宋代〕

范文正公,蘇人也,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咸施之。

方貴顯時,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以養濟群族之人。

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贍。

擇族之長而賢者主其計,而時共出納焉。

日食人一升,歲衣人一縑,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婦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數,葬幼者十千。

族之聚者九十口,歲入給稻八百斛。

以其所入,給其所聚,沛然有餘而無窮。

屏而家居俟代者與焉;仕而居官者罷其給。

此其大較也。

初,公之未貴顯也,嘗有志於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既而為西帥,及參大政,於是始有祿賜之入,而終其志。

公既歿,後世子孫修其業,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公雖位充祿厚,而貧終其身。

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唯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車羸馬,桓子曰:「是隱君之賜也。

」晏子曰:「自臣之貴,父之族,無不乘車者;母之族,無不足於衣食者;妻之族,無凍餒者;齊國之士,待臣而舉火者,三百餘人。

以此而為隱君之賜乎?彰君之賜乎?」於是齊侯以晏子之觴而觴桓子。

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

又愛晏子之仁有等級,而言有次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後及其疏遠之賢。

孟子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晏子為近之。

觀文正之義,賢於平仲,其規模遠舉又疑過之。

嗚呼!世之都三公位,享萬鍾祿,其邸第之雄,車輿之飾,聲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門而入者,豈少也哉!況於施賢乎!其下為卿,為大夫,為士,廩稍之充,奉養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瓢囊為溝中瘠者,又豈少哉?況於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義滿朝廷,事業滿邊隅,功名滿天下,後必有史官書之者,予可無錄也。

獨高其義,因以遺於世雲。

《醒心亭记》

曾巩 〔宋代〕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歐陽公作州之二年,構亭曰「豐樂」,自為記,以見其名義。

既又直豐樂之東幾百步,得山之高,構亭曰「醒心」,使鞏記之。

凡公與州之賓客者游焉,則必即豐樂以飲。

或醉且勞矣,則必即醒心而望,以見夫群山之相環,雲煙之相滋,曠野之無窮,草樹眾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聞,則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歸也。

故即其所以然而為名,取韓子退之《北湖》之詩云。

噫!其可謂善取樂於山泉之間,而名之以見其實,又善者矣。

雖然,公之樂,吾能言之。

吾君優遊而無為於上,吾民給足而無憾於下。

天下之學者,皆為材且良;夷狄鳥獸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樂也。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豈公樂哉?乃公所寄意於此也。

若公之賢,韓子歿數百年而始有之。

今同游之賓客,尚未知公之難遇也。

後百千年,有慕公之為人而覽公之跡,思欲見之,有不可及之嘆,然後知公之難遇也。

則凡同游於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歟!而鞏也,又得以文詞託名於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歟!慶曆七年八月十五日記。

《凌虚台记》

苏轼 〔宋代〕

國於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飲食與山接也。

四方之山,莫高於終南;而都邑之麗山者,莫近於扶風。

以至近求最高,其勢必得。

而太守之居,未嘗知有山焉。

雖非事之所以損益,而物理有不當然者。

此凌虛之所為築也。

方其未築也,太守陳公杖履逍遙於其下。

見山之出於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於牆外而見其髻也。

曰:「是必有異。

」使工鑿其前為方池,以其土築台,高出於屋之檐而止。

然後人之至於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為山之踴躍奮迅而出也。

公曰:「是宜名凌虛。

」以告其從事蘇軾,而求文以為記。

軾復於公曰:「物之廢興成毀,不可得而知也。

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竄伏。

方是時,豈知有凌虛台耶?廢興成毀,相尋於無窮,則台之復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嘗試與公登台而望,其東則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則漢武之長楊,五柞,而其北則隋之仁壽,唐之九成也。

計其一時之盛,宏傑詭麗,堅固而不可動者,豈特百倍於台而已哉?然而數世之後,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頹垣,無復存者,既已化為禾黍荊棘丘墟隴畝矣,而況於此台歟!夫台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於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則過矣。

蓋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於公,退而為之記。

《放鹤亭记》

苏轼 〔宋代〕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

雲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遷於故居之東,東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於其上。

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於陂田,或翔於雲表;暮則傃東山而歸。

故名之曰「放鶴亭」。

郡守蘇軾,時從賓佐僚吏往見山人,飲酒於斯亭而樂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

《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 《詩》曰:『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

』蓋其為物,清遠閒放,超然於塵埃之外,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

隱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衛懿公好鶴則亡其國。

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以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而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後世。

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閒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於鶴乎?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

」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鶴、招鶴之歌曰:鶴飛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

翻然斂翼,宛將集兮,忽何所見,矯然而復擊。

獨終日於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

鶴歸來兮,東山之陰。

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屨,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餘以汝飽。

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豐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記 《放鶴亭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宋代〕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距洞百餘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

」遂與之俱出。

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於是余有嘆焉。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右溪记》

元结 〔唐代〕

道州城西百餘步,有小溪。

南流數十步,合營溪。

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欹嵌盤曲,不可名狀。

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蔭。

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游處;在人間,則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

乃疏鑿蕪穢,俾為亭宇;植松與桂,兼之香草,以裨形勝。

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刻銘石上,彰示來者。

《阅江楼记》

宋濂 〔明代〕

金陵為帝王之州。

自六朝迄於南唐,類皆偏據一方,無以應山川之王氣。

逮我皇帝,定鼎於茲,始足以當之。

由是聲教所暨,罔間朔南;存神穆清,與天同體。

雖一豫一游,亦可為天下後世法。

京城之西北有獅子山,自盧龍蜿蜒而來。

長江如虹貫,蟠繞其下。

上以其地雄勝,詔建樓於巔,與民同游觀之樂。

遂錫嘉名為「閱江」雲。

登覽之頃,萬象森列,千載之秘,一旦軒露。

豈非天造地設,以俟大一統之君,而開千萬世之偉觀者歟?當風日清美,法駕幸臨,升其崇椒,憑闌遙矚,必悠然而動遐思。

見江漢之朝宗,諸侯之述職,城池之高深,關阨之嚴固,必曰:「此朕沐風櫛雨、戰勝攻取之所致也。

」中夏之廣,益思有以保之。

見波濤之浩蕩,風帆之上下,番舶接跡而來庭,蠻琛聯肩而入貢,必曰:「此朕德綏威服,覃及外內之所及也。

」四陲之遠,益思所以柔之。

見兩岸之間、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膚皸足之煩,農女有捋桑行饁之勤,必曰:「此朕拔諸水火、而登於衽席者也。

」萬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

觸類而思,不一而足。

臣知斯樓之建,皇上所以發舒精神,因物興感,無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閱夫長江而已哉?彼臨春、結綺,非弗華矣;齊雲、落星,非不高矣。

不過樂管弦之淫響,藏燕趙之艷姬。

一旋踵間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為何說也。

雖然,長江發源岷山,委蛇七千餘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時,往往倚之為天塹;今則南北一家,視為安流,無所事乎戰爭矣。

然則,果誰之力歟?逢掖之士,有登斯樓而閱斯江者,當思帝德如天,蕩蕩難名,與神禹疏鑿之功同一罔極。

忠君報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興者耶?臣不敏,奉旨撰記,欲上推宵旰圖治之切者,勒諸貞珉。

他若留連光景之辭,皆略而不陳,懼褻也。

《摸鱼儿·记年时人人何处》

何梦桂 〔宋代〕

記年時、人人何處,長亭曾共杯酒。

酒闌歸去行人遠,折不盡長亭柳。

漸白首。

待把酒送君,恰又清明後。

青條似舊,問江北江南,離愁如我,還更有人否。

留不住,強把蔬盤瀹韭。

行舟又報潮候。

風急岸花飛盡也,一曲啼紅滿袖。

春波皺。

青草外、人間此恨年年有。

留連握手。

數人世相逢,百年歡笑,能得幾回又。

《钴鉧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 〔唐代〕

得西山後八日,尋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鈷鉧潭。

西二十五步,當湍而浚者為魚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樹。

其石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

其嶔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於溪;其衝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於山。

丘之小不能一畝,可以籠而有之。

問其主,曰:「唐氏之棄地,貨而不售。

」問其價,曰:「止四百。

」余憐而售之。

李深源、元克己時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剷刈穢草,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

由其中以望,則山之高,雲之浮,溪之流,鳥獸之遨遊,舉熙熙然回巧獻技,以效茲丘之下。

枕席而臥,則清泠之狀與目謀,瀯瀯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

不匝旬而得異地者二,雖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茲丘之勝,致之灃、鎬、鄠、杜,則貴游之士爭買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棄是州也,農夫漁父,過而陋之,賈四百,連歲不能售。

而我與深源、克己獨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書於石,所以賀茲丘之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