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先秦 / 左丘明 / 臧哀伯諫納郜鼎
拼 译 译

《臧哀伯諫納郜鼎》

左丘明 〔先秦〕

夏四月,取郜大鼎於宋,納於大廟,非禮也。

臧哀伯諫曰:「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

是以清廟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鑿,昭其儉也;袞冕黻珽,帶裳幅舄,衡紞紘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厲游纓,昭其數也;火龍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鍚鸞和鈴,昭其聲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

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

今滅德立違,而置其賂器於大廟,以明示百官。

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

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武王克商,遷九鼎於雒邑,義士猶或非之,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於大廟。

其若之何?」公不聽。

(周內史聞之,曰:「臧孫達其有後於魯乎!君違,不忘諫之以德。

」)。

臧哀伯諫納郜鼎 - 譯文及註釋

譯文一

夏季四月,(桓公)從宋國取得郜國大鼎,安放在太廟裡,這樣做不合禮制。

臧哀伯勸諫(桓公)說:「做國君的,應當發揚道德,阻塞邪惡,以(更好地)管理和監察百官;還怕有缺失的地方,所以發揚美德給子孫後代做示範。因此,太廟用茅草蓋頂,大車上用蒲蓆做墊子,(祭祀用的)肉汁不加調料,餅食不用精糧,這是為了昭示節儉;禮服、禮帽、蔽膝、玉笏,腰帶、裙衣、綁腿、鞋子以及冠冕上用的衡、紞、紘、綖(等各式各樣的帶子和飾物),這是為了昭示等級制度;玉器墊兒、刀劍套、佩刀刀鞘上的飾物、束衣革帶、飄帶、旌旗飾品、馬鞅,這是為了昭示(尊、卑)禮數;(在禮服上繡的)火、龍、黼、黻花紋,這是為了昭示文采;(在車服和其他有關器物上)用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按天地萬物的形貌繪出各種不同的形象,這是為了昭示物各有其用,而並非虛設;(系在車馬和旗幟上的各種鈴鐺)鍚、鸞、和、鈴,這是為了昭示動輒有聲;在旗幟上繪上(日、月、星)三辰,這是為了昭示光明。德(作為行為規範和準則),是儉約並有(相應的)制度(規定)的,或增或減都要有節制。(所有這些,)都要形成典章制度,把它記錄下來,並公開地發布出去,以此來管理監察百官,百官才有所警惕和畏懼,而不敢違規犯紀。現在泯滅道德而樹立邪惡,把人家用作賄賂的器物安放在太廟,公開地展示給百官。(如果)百官也以此為榜樣,還能懲罰誰呢?國家的衰敗,來自官員的邪惡;而官員喪失道德,是由於受寵而賄賂公行。郜鼎放在太廟,還有什麼比這更明顯的受賄呢?周武王攻滅殷商,把九鼎遷到雒邑,仁人義士中還有人非議他,更何況把表明違德亂禮的受賄器物放在太廟,這可該對它怎麼辦呢?」桓公不聽。

(周朝的內史聽到這件事,說:「臧孫達的後代大概會在魯國世代享受爵祿吧!國君違禮,他不忘用德行加以規勸。」)

譯文二

夏四月,魯桓公從宋國取得原屬郜國的傳國大鼎,放進太廟,這是不符合禮儀的。

臧哀伯規勸桓公說:「作百姓君主的人,要發揚德行,堵塞違禮的行為,以便監察百官,就這樣還怕有不足之處,還要顯示各種美德以傳示子孫。所以那清靜肅穆的太廟用茅草做屋頂,祭祀天地的車子用草蓆做墊子,祭祀用的肉汁不用五味調和,黍稷、糕餅等祭品不用舂過的好米,這些是為了顯示節儉。祭祀的禮服、禮冠,蔽膝、大圭,腰帶、裙子、綁腿、靴子、冠上的橫簪、冠旁的填繩、系冠的帶子、冠頂的蓋版,這些是為了顯示等級上的差別。玉墊、刀飾、革帶、帶穗、旌旗上的飄帶、馬頸上的革帶,這些是為了顯示數量上的差別。禮服上火形、龍形、斧形、弓形等花紋,這些是為了顯示紋彩上的差別。用五色繪出各種圖象來裝飾器物服飾,這是為了顯示器物物色的差別。馬鈴、大小車鈴、旗鈴,是為了顯示聲音節奏,旌旗上畫的日、月、星辰,是為了顯示光明。所謂德行,就是節儉而有法度,事物的增減都有一定的數量,並用紋彩和顏色加以標誌,用聲音和光亮加以表現,以此來監察百官,百官這才警戒畏懼,而不敢違反法度。現在君王毀滅德行,樹立違禮的壞榜樣,把別國賄賂的寶器安放在太廟裡,以此明白昭示百官。百官都來效法,君王又用什麼去懲罰他們呢?國家的衰敗,是由於官吏不走正道。官吏喪失德行,則是由於國君寵愛和賄賂風行的原故。郜鼎放在魯國的太廟,還有比這更公開的賄賂嗎?武王打敗殷商,將九鼎搬到王城,義士尚有批評他的,更何況將標誌違禮作亂的賄賂之器放在太廟,又該怎麼樣呢?」桓公不聽。

注釋郜(ɡào):國名,姬姓,開國國君是周文王的一個庶子,春秋時為宋國所滅,其故地在今山東成武縣東南。鼎:古代的一種烹飪器物,又因常常用作旌功記績的禮器,所以又作為傳國重器,其形制一般為三足兩耳。宋:國名,春秋時為十二諸侯之一,開國國君為殷紂王的庶兄微子,其地在今河南東部及山東、江蘇和安徽三省之間。大(tài)廟:即太廟,天子或諸侯國國君的祖廟。臨照:管理和監察。臨,統管,治理。照,察看。令德:美德。令,美好。清廟:即祖廟,因其肅穆清靜,故稱。大路:也作「大輅」,即大車,特指天子或諸侯國國君祭天時所乘的車子。越(yuè)席:用蒲草編織的蓆子。越,通「括」,結。大(tài)羹:即太羹,也作「泰羹」,古代祭祀時所用的肉汁。不致:指不調五味,不加各種作料。粢(zī)食:用黍稷加工品製作的餅食,祭祀用作供品。粢,黍稷,泛指穀類糧食。不鑿:不舂,這裡指不精細加工。袞(ɡǔn):古代帝王及公卿祭祀宗廟時所穿的禮服。冕(miǎn):古代帝王、公卿、諸侯所戴的禮帽。黻(fú):通「韍」,古代用做祭服的熟皮製蔽膝。珽(tǐnɡ):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見時所持的玉制朝板,即玉笏(hù)。帶:指束在腰間的革帶,皮帶。裳(chánɡ):古代男女穿的裙式下衣。幅:古代自足至膝斜纏在小腿部的帛條或布條,猶如今天的綁腿。舄(xì):雙底鞋,着地的一層為木底,這裡泛指鞋子。衡:把冠冕穩定在髮髻上的橫簪。紞(dǎn):古代垂在帽子兩旁用以懸掛塞耳用的玉瑱(tián)的帶子。紘(hónɡ):古代冠冕系在頷下的帶子。古人戴冠冕時,先用簪子別在髮髻上,再用紘挽住,系在簪子的兩端。綎(yán):古代覆在冠冕上的一種長方形飾物,以木板為干(ɡàn),外包黑色布帛。藻率(lǜ):一種用來放玉的木墊兒,外包熟皮,並繪有水藻形圖案。鞞(bǐnɡ):刀劍套。鞛(běnɡ):佩刀刀鞘的飾物。鞶(pán):紳帶,又名「大帶」,束衣用。厲:下垂的大帶。或謂「鞶厲」:是一個詞,指束腰革帶與革帶下垂的部分。游:古代旗幟上下垂的飾物。纓:套在馬胸部的革帶,即馬鞅。數:禮數。火龍黼(fǔ)黻:都是古代禮服上所繡的花紋,如火形者為「火」,如龍形者為「龍」,黑白色相間如斧形者為「黼」,黑青色相間如「亞」形者為「黻」。五色:指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比象:指比照天地萬物所畫出的各種圖像。鍚(yánɡ)鸞和鈴:都是系在車馬和旗幟上的鈴鐺,系在馬額頭上的叫「鍚」,系在馬嚼子上的叫「鸞」,系在車前用作扶手的橫木上的叫「和」,系在繪有龍形圖案的旗幟竿頭的叫「鈴」。三辰:指日、月、星。旂(qí):旗面繪有龍形圖案,竿頭系有小鈴鐺的旗子。登降:增減。登為增,降為減。有數:指有節度、節制。(注意此處的「數」字與上文「昭其數也」句的「數」字在詞義上的區別。)象:同「像」,法式,式樣,這裡是榜樣的意思。章:明顯。與下文「章孰甚焉」句之「章」義同。九鼎:相傳為夏禹所鑄,用以象徵九州。夏、商、周三代都把它作為政權的象徵,成為傳國之寶。雒(luò)邑:也作「洛邑」,東周都城所在,相傳周武王克商後由周公姬旦營建,其故地見《周鄭交質》一文的題解。▲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臧哀伯諫納郜鼎 - 賞析

《臧哀伯諫納郜鼎》的中心內容是臧哀伯批評魯桓公「取郜大鼎於宋」並「納於大廟」這件事的「非禮」。那麼,到底什麼是禮呢?禮的範疇極其廣泛,內容極其複雜,但一言以蔽之,就是本書《鄭莊公戒飭守臣》一文的評論文字所說:「禮,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後嗣者也。」如果用今天更切合禮的歷史本質的話說,它是奴隸制社會和封建制社會貴族等級制度下的社會規範、道德規範和行為規範,它規範並制約着上自天子下至百姓所有社會成員的思想和言行。所以,刪改《春秋》的孔夫子才說:「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君子「約之以禮」《論語·雍也》);「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論語·為政》);「為國以禮」(《論語·先進》);「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聯繫古今關於禮的界說和孔夫子這些關於禮的言論,就不難理解作為魯大夫的臧哀伯為什麼非要冒着觸怒魯桓公的風險,向他「發表」這篇諫辭了;也就不難理解《臧哀伯諫納郜鼎》一開始就說,魯桓公「取郜大鼎於宋,納於大廟,非禮也」了。

臧哀伯這篇諫辭,並不先說魯桓公「取郜大鼎於宋,納於大廟」這件事如何不對,而是以高屋建瓴之勢,首先提出「君人者」最根本的社會職責是「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接着就從禮制這個大視角,連用七個排比句,從七個方面,即「昭其儉」、「昭其度」、「昭其數」、「昭其文」、「昭其物」、「昭其聲」、「昭其明」,來闡明君主如何體現和落實這一根本社會責任;然後,話鋒一轉,才落到桓公「納郜鼎」這件「滅德立違」的事情上來。並在指出這一事件必將導致的惡劣後果以後,還用周武王克商後「遷九鼎於雒邑」招來「義士」非議的歷史教訓,警醒魯桓公必須清醒地認識這種「滅德立違」的錯誤舉措的危害性。這篇諫辭如此行文,不僅條理清楚,層次分明,結構謹嚴,具有強烈的邏輯能力,而且氣勢顯得特別恢弘,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至於諫辭中用了近乎後世才產生的賦的手法,鋪敘大量我們今天頗感陌生的具體事物,那也是行文的需要,因為這些事物都和當時的典章制度有密切關係。

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任何一種文化在它的發展過程中,都會形成許多或厚或薄的積澱層,而每個積澱層都會或深或淺地打上它的時代烙印。因此,在閱讀和欣賞此文的時候,也必須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去審視,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去分析,去感悟,拋棄其「封建性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精華」。可以肯定地說,「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云云,直到今天,其「合理內核」還有很好的垂誡作用和警示作用。▲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臧哀伯諫納郜鼎 - 創作背影

《臧哀伯諫納郜鼎》選自《左傳·桓公二年》。前710年的春天,宋國太宰華父督殺死司馬孔父嘉,並占有了孔父嘉「美而艷」的妻子。宋殤公為此很生氣,華父督害怕,就乾脆把殤公也殺了,另立宋莊公。華父督為了取得各諸侯國對此事的默認,先後對齊、陳、鄭、魯等國進行賄賂。魯桓公接受了宋國送給的郜鼎,並把它安放在太廟裡。魯國大夫臧哀伯認為這樣做「非禮」,會導致官員腐敗,甚至導致國家敗亡。於是對桓公進行勸諫。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左丘明

作者:左丘明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華夏人,生於前502年,死於前422年,享年80歲。丘穆公呂印的後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後為魯國太史 。左氏世為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於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為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於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並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丘明其它诗文

《楚歸晉知罃》

左丘明 〔先秦〕

晉人歸楚公子谷臣,與連尹襄老之屍於楚,以求知罃。

於是荀首佐中軍矣,故楚人許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對曰:「二國治戎,臣不才,不勝其任,以為俘馘。

執事不以釁鼓,使歸即戮,君之惠也。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王曰:「然則德我乎?」對曰:「二國圖其社稷,而求紓其民,各懲其忿,以相宥也,兩釋纍囚,以成其好。

二國有好,臣不與及,其誰敢德?」王曰:「子歸何以報我?」對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無怨無德,不知所報。

」王曰:「雖然,必告不穀。

」對曰:「以君之靈,纍臣得歸骨於晉,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

若從君之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首;首其請於寡君,而以戮於宗,亦死且不朽。

若不獲命,而使嗣宗職,次及於事,而帥偏師以脩封疆,雖遇執事,其弗敢違。

其竭力致死,無有二心,以盡臣禮。

所以報也。

王曰:「晉未可與爭。

」重為之禮而歸之。

《晏子不死君難》

左丘明 〔先秦〕

崔武子見棠姜而美之,遂取之。

莊公通焉。

崔子弒之。

晏子立於崔氏之門外。

其人曰:「死乎?」曰:「獨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歸乎?」曰:「君死,安歸?君民者,豈以陵民?社稷是主。

臣君者,豈為其口實?社稷是養。

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

若為己死,而為己亡,非其私暱,誰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弒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將庸何歸?」門啟而入,枕屍股而哭。

興,三踴而出。

人謂崔子:「必殺之。

」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 。

《宮之奇諫假道》

左丘明 〔先秦〕

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

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從之。

晉不可啟,寇不可翫。

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

大伯不從,是以不嗣。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勛在王室,藏於盟府。

將虢是滅,何愛於虞!且虞能親於桓、莊乎?其愛之也,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逼乎?親以寵逼,猶尚害之,況以國乎?」公曰:「吾享祀豐絜,神必據我。

」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

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馮依,將在德矣。

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弗聽,許晉使。

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

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

」八月甲午,晉侯圍上陽,問於卜偃曰:「吾其濟乎?」對曰:「克之。

」公曰:「何時?」對曰:「童謠曰:『丙之晨,龍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

鶉之賁賁,天策燉燉,火中成軍,虢公其奔。

』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鶉火中,必是時也。

」冬,十二月丙子朔,晉滅虢,虢公丑奔京師。

師還,館於虞,遂襲虞,滅之,執虞公.及其大夫井伯,從媵秦穆姬。

而修虞祀,且歸其職貢於王,故書曰:「晉人執虞公。

」罪虞公,言易也。

《秦晉崤之戰》

左丘明 〔先秦〕

冬,晉文公卒。

庚辰,將殯於曲沃;出絳,柩有聲如牛。

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將有西師過軼我;擊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鄭使告於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穆公訪諸蹇叔。

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

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於東門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於餚。

餚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後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

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

」秦師遂東。

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王孫滿尚幼,觀之,言於王曰:「秦師輕而無禮,必敗。

輕則寡謀,無禮則脫。

入險而脫,又不能謀,能無敗乎?」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遇之,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曰:「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於敝邑,敢犒從者。

不腆敝邑,為從者之淹,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

」且使遽告於鄭。

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使皇武子辭焉,曰:「吾子淹久於敝邑,唯是脯資餼牽竭矣。

為吾子之將行也,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閒敝邑,若何?」杞子奔齊,逢孫、楊孫奔宋。

孟明曰:「鄭有備矣,不可冀也。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滅滑而還。

晉原軫曰:「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天奉我也。

奉不可失,敵不可縱。

縱故患生;違天不祥。

必伐秦師!」欒枝曰:「未報秦施而伐其師,其為死君乎?」先軫曰:「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吾聞之:『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

謀及子孫,可謂死君乎!」遂發命,遽興姜戎。

子墨衰絰,梁弘御戎,萊駒為右。

夏四月辛巳,敗秦師於餚,獲百里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以歸。

遂墨以葬文公,晉於是始墨。

文嬴請三帥,曰:「彼實構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厭,君何辱討焉?使歸就戮於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許之。

先軫朝,問秦囚。

公曰:「夫人請之,吾舍之矣。

」先軫怒曰:「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墮軍實而長寇讎,亡無日矣!」不顧而唾。

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

釋左驂,以公命贈孟明。

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纍臣釁鼓,使歸就戮於秦,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

若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

」秦伯素服郊次,鄉師而哭,曰:「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不替孟明,曰:「孤之過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

《駒支不屈於晉》

左丘明 〔先秦〕

會於向,將執戎子駒支。

范宣子親數諸朝。

曰:「來,姜戎氏。

昔秦人迫逐乃祖吾離於瓜州,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

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與女剖分而食之。

今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蓋言語漏泄,則職女之由。

詰朝之事,爾無與焉!與,將執女。

」對曰:「昔秦人負恃其眾,貪於土地,逐我諸戎。

惠公蠲其大德,謂我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棄。

賜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

我諸戎除翦其荊棘,驅其狐狸豺狼,以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於今不貳。

昔文公與秦伐鄭,秦人竊與鄭盟而舍戍焉,於是乎有餚之師。

晉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師不復,我諸戎實然。

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踣之,戎何以不免?自是以來,晉之百役,與我諸戎相繼於時,以從執政,猶餚志也,豈敢離逷?今官之師旅,無乃實有所闕,以攜諸侯,而罪我諸戎。

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何惡之能為?不與於會,亦無瞢焉。

」賦《青蠅》而退。

宣子辭焉,使即事於會,成愷悌也。

《子產告范宣子輕幣》

左丘明 〔先秦〕

范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

二月,鄭伯如晉。

子產寓書於子西,以告宣子,曰:「子為晉國,四鄰諸侯,不聞令德而聞重幣。

僑也惑之。

僑聞君子長國家者,非無賄之患,而無令名之難,夫諸侯之賄,聚於公室,則諸侯貳;若吾子賴之,則晉國貳。

諸侯貳則晉國壞,晉國貳則子之家壞。

何沒沒也?將焉用賄?夫令名,德之輿也。

德,國家之基也。

有基無壞,無亦是務乎?有德則樂,樂則能久。

詩云:『樂只君子,邦家之基。

』有令德也夫!『上帝臨女,無貳爾心。

』有令名也夫!恕思以明德,則令名載而行之,是以遠至邇安。

毋寧使人謂子,子實生我,而謂子浚我以生乎?象有齒以焚其身,賄也。

」宣子說,乃輕幣。

《呂相絕秦》

左丘明 〔先秦〕

夏四月戊午,晉侯使呂相絕秦,曰:「昔逮我獻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

天禍晉國,文公如齊,惠公如秦。

無祿,獻公即世。

穆公不忘舊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於晉。

又不能成大勛,而為韓之師。

亦悔於厥心,用集我文公。

是穆之成也。

「文公躬擐甲冑,跋履山川,逾越險阻,征東之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諸秦,則亦既報舊德矣。

鄭人怒君之疆埸,我文公帥諸侯及秦圍鄭。

秦大夫不詢於我寡君,擅及鄭盟。

諸侯疾之,將致命於秦。

文公恐懼,綏靜諸侯,秦師克還無害,則是我有大造於西也。

「無祿,文公即世;穆為不弔,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餚地,奸絕我好,伐我保城。

殄滅我費滑,散離我兄弟,撓亂我同盟,傾覆我國家。

我襄公未忘君之舊勛,而懼社稷之隕,是以有淆之師。

猶願赦罪於穆公,穆公弗聽,而即楚謀我。

天誘其衷,成王隕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於我。

「穆、襄即世,康、靈即位。

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闕翦我公室,傾覆我社稷,帥我蝥賊,以來盪搖我邊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

康猶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翦我羈馬,我是以有河曲之戰。

東道之不通,則是康公絕我好也。

「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領西望曰:『庶撫我乎!』君亦不惠稱盟,利吾有狄難,入我河縣,焚我箕、郜,芟夷我農功,虔劉我邊垂,我是以有輔氏之聚。

君亦悔禍之延,而欲徼福於先君獻、穆,使伯車來命我景公曰:『吾與女同好棄惡,復脩舊德,以追念前勛。

』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會。

君又不祥,背棄盟誓。

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讎,而我昏姻也。

君來賜命曰:『吾與女伐狄。

』寡君不敢顧昏姻。

畏君之威,而受命於吏。

君有二心於狄,曰:『晉將伐女。

』狄應且憎,是用告我。

楚人惡君之二三其德也,亦來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來求盟於我:「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余雖與晉出入,余唯利是視。

』」不榖惡其無成德,是用宣之,以懲不壹。

』諸侯備聞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

寡人帥以聽命,唯好是求。

君若惠顧諸侯,矜哀寡人,而賜之盟,則寡人之願也,其承寧諸侯以退,豈敢徼亂?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諸侯退矣。

敢盡布之執事,俾執事實圖利之。

」 。

《齊桓下拜受胙》

左丘明 〔先秦〕

夏,會於葵丘,尋盟,且修好,禮也。

王使宰孔賜齊侯胙,曰:「天子有事於文武,使孔賜伯舅胙。

」齊侯將下拜。

孔曰:「且有後命。

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對曰:「天威不違顏咫尺,小白余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恐隕越於下,以遺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介之推不言祿》

左丘明 〔先秦〕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

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懷無親,外內棄之。

天未絕晉,必將有主。

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

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

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

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與汝偕隱。

」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地名)為之田。

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 。

《子魚論戰》

左丘明 〔先秦〕

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須句。

夏,宋公、衛侯、許男、滕子伐鄭。

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戰於升陘。

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於泓,宋師敗績。

楚人伐宋以救鄭。

宋公將戰。

大司馬固諫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

」弗聽。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於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

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公曰:「不可。

」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

公傷股,門官殲焉。

國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

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

」子魚曰:「君未知戰。

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敵也。

雖及胡耇,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

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

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可也。

」 。

《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左丘明 〔先秦〕

齊侯與蔡姬乘舟於囿,盪公。

公懼變色;禁之,不可。

公怒,歸之,未之絕也。

蔡人嫁之。

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

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

』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

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

」師進,次於陘。

夏,楚子使屈完如師。

師退,次於召陵。

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

齊侯曰:「豈不榖是為? 先君之好是繼,與不榖同好,如何?」對曰:「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

」齊侯曰:「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屈完及諸侯盟。

《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

左丘明 〔先秦〕

齊侯與蔡姬乘舟於囿,盪公。

公懼變色;禁之,不可。

公怒,歸之,未之絕也。

蔡人嫁之。

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

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

』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

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

」師進,次於陘。

夏,楚子使屈完如師。

師退,次於召陵。

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

齊侯曰:「豈不穀是為? 先君之好是繼,與不榖同好,如何?」對曰:「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

」齊侯曰:「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屈完及諸侯盟。